5月9日 ,《财中社》大健康系列沙龙在北京举行 。本次沙龙聚焦甲状腺疾病 、肺结节、心梗、超重肥胖等当下高发健康问题,以及患者年轻化 、线上问诊等医疗新趋势,邀请协和医院等多位三甲医院专家 ,通过专业分享与互动交流,为公众破解疾病认知误区,搭建科学健康管理桥梁。
参与讨论嘉宾:
刘洪生 北京协和医学院胸外科主任医师
叶晋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外科普外、肿瘤外科副主任医师
李力卓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全科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副主任医师
李 靖 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廉东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减重代谢外科主任 、外科教研室主任
近年来,生活节奏加快与环境变化叠加,使得多种健康问题呈现高发态势。一方面 ,甲状腺疾病、肺结节、心梗等疾病发病率上升,且患者群体逐渐年轻化,年轻人群对健康管理的关注度显著提升,线上问诊成为重要医疗场景;另一方面 ,公众对疾病的认知存在两极分化,要么过度焦虑,要么因专业术语晦涩忽视早期症状 ,导致干预延误 。如何将医学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科普内容,成为医疗普惠的关键课题。
以下为五位专家解析各领域健康难点问答实录:
关注心身交互作用下的健康管理
李力卓(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全科主任医师)结合临床案例指出,急性腹痛等躯体症状常与心理问题深度交织。他分享道 ,曾接诊一位患有双相情感障碍与重度焦虑的年轻患者,因无法承受内心痛苦而采取割腕等自伤行为,试图通过身体刺激转移精神压力 ,经综合干预后才逐渐恢复情绪平稳 。
此外,部分人群会在特定节点出现心因性躯体反应 ,如每年清明前后反复胃疼的患者,追溯病因多与父亲离世的情感创伤相关;还有退休后社会角色转变的高知人群,因适应障碍出现顽固性失眠,均体现了心理状态对躯体健康的显著影响。
他强调 ,现代疾病谱正发生深刻变化,除传染病 、心梗、肺梗等传统急症外,心理因素介导的功能性疾病显著增多 ,二者常相互叠加。临床中需打破单一生物医学模式,对躯体症状与心理诱因进行综合评估——例如面对急性腹痛患者,不仅要排查器质性病变 ,更要关注其背后是否存在焦虑、创伤应激等“情绪密码 ”,才能精准干预、提升诊疗效果 。
肺癌防治关键在早期筛查与精准认知
刘洪生(北京协和医学院胸外科主任医师)指出,肺癌作为我国发病率 、死亡率双居首位的恶性肿瘤 ,其早期防治至关重要。此外,食管癌、胸腺瘤等胸部疾病虽发病率较低,仍需专业评估。
针对公众关注的肺结节 ,刘洪生强调,高分辨CT是检出结节的主要手段,95%以上的肺结节为良性,多由炎症或陈旧性病灶引起。结节大小是关键判断标准:≤3公分称“结节” ,>3公分则为“肿块”,恶性风险随体积增大而上升 。首次发现的肺结节,若直径小且无恶性特征 ,建议先通过2-4周抗炎治疗后复查,部分炎性结节可消退;若持续存在或有毛刺、分叶等高危征象,则需进一步穿刺活检或手术。
在手术治疗方面,95%以上的胸部手术已实现微创化,表浅小病灶可通过“日间手术 ”24小时内完成。机器人辅助手术(如达芬奇系统)虽能在狭小空间精准操作 、过滤抖动 ,但其单次4.2万元的开机费用及缺乏触觉反馈的局限,需结合病情与经济条件选取 。
刘洪生总结,肺癌防控核心在“早” ,但也无需过早。50岁以上、长期吸烟者等高危人群应每年做低剂量螺旋CT筛查。肺结节患者需遵循“定期随访不恐慌,可疑病灶不拖延”原则,避免过度治疗或延误干预 。
破解肥胖认知误区推动体重管理科学化
廉东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减重代谢外科主任)分享了其从普外胃肠领域向减重代谢外科的专业转型历程。他提到,早期从事普外工作时聚焦胃肠疾病 ,随着肥胖相关疾病负担加重,近年逐步深耕减重代谢外科领域。例如,开展“袖状胃切除术 ”(俗称“香蕉胃切除”)等术式 ,通过精准减少胃肠激素分泌,调节人体代谢机制,从生理层面帮助肥胖患者实现体重管理与代谢改善 。
廉东波介绍,到2030年我国超重与肥胖人群可能超过60%,由此引发的219种相关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病)带来沉重医疗负担。随着2024年卫健委“体重健康年”方案推进 ,已经从学校等多试点入手,推动全人群覆盖的健康管理,而减重代谢手术通过调节胃肠激素分泌 ,已成为科学干预重度肥胖的重要手段。
针对公众认知误区,廉东波强调:“现实中反而是体重正常或偏瘦人群更关注体重,真正需要干预的超重群体却常忽视其危害性 。 ”结合临床经验,他认为 ,减重代谢手术作为科学干预手段,需与生活方式调整 、心理干预等形成闭环,才能实现对肥胖的长效管理。
甲状腺疾病的认知与日常管理
叶晋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外科普外、肿瘤外科副主任医师)聚焦甲状腺疾病 ,指出公众对其认知存在诸多盲区,尤其在“碘盐摄入”“结节良恶性判断”等方面需科学引导。作为女性高发疾病,甲状腺问题常与情绪、代谢密切相关 ,需结合个体差异精准干预。
针对“吃盐是否加碘”的争议,叶晋生强调需结合个体情况:甲亢患者或沿海地区人群可选取 无碘盐,甲减患者则需适当补碘 ,避免“一刀切 ” 。
甲状腺结节方面,超声检查是重要评估手段 ,通过大小 、边界、血流等特征进行TI-RADS分级,〖One〗、 二类多为良性,三类需观察,四类尤其是4C类(恶性风险较高)需积极干预 ,建议通过细针穿刺活检明确性质,避免过度恐慌或忽视。他特别提醒,即使是5毫米以内的微小癌 ,也可能存在淋巴结转移,不可轻视,早期可通过局麻下的微创消融术处理 ,创伤小 、恢复快。
他特别提醒,部分患者发现结节后过度焦虑,或因结节是“懒癌”而掉以轻心 ,均可能延误诊疗 。公众应建立定期体检意识,发现异常后遵循专业指导,结合饮食调整、情绪管理及必要的医疗干预。
心肺功能提升与心脑血管疾病预防
李靖(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分享了心内科在心肺功能提升与体重管理领域的创新探索。他谈到 ,自己曾在西藏工作过,有同事因高原低氧环境一年减重30斤,结合运动员高原训练增强耐力的原理,其团队正基于“缺氧预适应理论”研发高低氧训练项目 ,通过模拟低氧环境激活人体代谢通路,促进脂肪分解并提升心肺代偿能力,为肥胖合并心血管风险人群提供新干预方向 。
他指出 ,低氧训练可促使身体优先分解脂肪,改善心肌供氧,临床显示规律训练3个月平均减重5%-8% ,并能通过开放冠状动脉侧枝循环(从20%提升至50%-80%),降低心梗猝死风险。
在急症防治方面 ,李靖强调心梗救治“黄金90分钟 ”,北京医院已建立成熟绿色通道,通过快速穿刺介入确保血管及时开通 ,优化患者预后。针对肺栓塞,他结合卧床患者血栓脱落的案例,提醒长期卧床人群(如术后、高龄患者)需定期筛查下肢静脉超声,早期抗凝治疗 ,并通过下肢康复仪足部屈伸运动预防血栓形成,尤其重视院外主动干预 。
谈及技术突破,李靖提到心内科介入治疗的微创化进展 ,如可降解支架、经导管瓣膜置换术等,已取代部分开胸手术,显著降低创伤与风险。他总结 ,心内科正从疾病治疗转向“预防-干预-康复”全链条管理,高低氧训练与介入技术结合,为肥胖相关心血管风险人群提供“减脂护心”双重保障 ,推动主动健康管理向精准化 、高效化迈进。
《财中社》:搭建沟通桥梁推动健康科普落地
本次沙龙通过专家深入浅出的分享与直面公众关切的问答,将专业医学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健康指南,为解决“过度焦虑 ”与“认知盲区”两大痛点提供了新思路 。
随着大健康理念的普及 ,《财中社》将持续举办系列活动,汇聚更多医疗资源,助力公众实现从“疾病治疗”到“主动健康 ”的观念转变,推动健康科普与医疗普惠迈向新台阶。
《财中社》由深圳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是国内领先的金融信息服务商。受众定位于资本市场参与者 ,专注于中国证券市场的动态。致力于打造“资讯+视频+服务+数据”的业务闭环,为金融机构、上市公司、投资者等市场参与者提供有价值的金融信息服务 。该品牌的广告及商务运营业务由北京光刻智慧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独家代理。
《财中社》通过AIGC高效处理金融 、证券领域的海量信息,基于大数据分析平台与独特的知识图谱等技术支撑 ,快速生成财经资讯,极大地提高了财经资讯的时效性和生产力。